舞台灯光骤暗,空气里仿佛渗出压抑的寒意。五名法国游击队员被困阁楼,等待的是酷刑、恐惧与死亡——这是话剧《死无葬身之地》开场的瞬间……
今晚,中国国家话剧院再度把这部萨特编剧的经典搬上舞台,并将演出到7日。这是国话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演出剧目之一。
28年间,从1997年的锐利初探,到2005年的凝重深掘,再到2014年的典藏淬炼,这部舞台上“经典中的经典”,在不同的时代里,始终拷问观众:如果是你,你该如何选择?
萨特经典剧作的再现
《死无葬身之地》是法国作家让-保罗·萨特(Jean-Paul Sartre)在二战之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,讲述五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被捕后,遭到法西斯走狗的严酷拷打,敌人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游击队队长和其他游击队员的下落。在肉体和精神的煎熬中,游击队员们和敌人展开意志的决斗,最终牺牲。萨特以此将存在主义的命题推向极端:自由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生死关头的痛苦选择。
1997年,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次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,开启了中国观众对萨特戏剧的新认知。此后,经过2005年、2014年的复排,让它逐渐成为舞台保留剧目。如今的第四次排演,是时隔28年后首度重排,由导演查明哲携手第三代演员共同演绎。此次重排,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,更是对当下的再度追问。
舞台上的“存在实验”
查明哲四度执导《死无葬身之地》,被称作这部剧的“传灯人”。28年来,他不断在舞台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。
在过去20几天的紧张排练中,他引入“黑灯”这一创造性的排练法,让演员在几乎全黑的环境中排练——排练场内仅隐隐透入天光,不再加以灯光辅助,阴暗得刚好。
“这种排练方式在前几轮排演时都没有使用过。压抑的氛围可以让演员感受到真实的环境对心理带来的压迫,更快进入角色的心理状态,也让观众在观看时更能感受到‘共享的恐惧和黑暗’。”查明哲说。
舞台设计上,查明哲提出“楼上是炼狱,楼下是地狱”。阁楼中的游击队员经受精神审判,审讯室里的法西斯分子沉溺暴力。透过粗粝的纱幕,红色的光影渗入阁楼,游击队员的挣扎剪影投射到地狱,两者互为映照。
查明哲表示,当角色在招供与沉默间挣扎时,观众看到的正是每个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博弈。
在角色中寻找自由
全新的阵容,为这部经典话剧注入新的生命。
剧中女游击队员吕茜一角由海清饰演。她回忆,1997年到北京上大学后,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《死无葬身之地》。“28年后,我能塑造这个角色,就像是一次心灵的轮回。”在她看来,吕茜的转变,不是英雄主义的突兀觉醒,而是对尊严的守护不断积累的结果。“裹上索比埃的大衣时,她用最后的体温守护人性的余烬。”
邢佳栋饰演的游击队员卡诺里,不是呐喊的英雄,而是“狱中哲学家”。他冷静、克制,提醒同伴“行动的本质在于选择”。“即便毁灭将至,他依然选择像人一样去思考、去抵抗。”
查文浩从童年便与该剧结缘。1997年,他7岁时为剧中火海录制过“救命”的童声。如今,他饰演游击队员昂利,一个恐惧生命无意义的角色。他说:“昂利恐惧的不是死亡,而是一旦有人告密就会有60个不知情的游击队员被敌人抓住并像老鼠一样死去。”
章劼首次饰演游击队队长若望,他认为这是全剧“最煎熬的角色”——幸存成为无法摆脱的道德负担。
徐卫2014年时扮演昂利,此次复排出演维希政府警察朗德里约。他认为这个角色展现的暴力不是力量,而是自我崩塌的投射。
实盘配资基本知识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